当收到一份结论为“不通过”或“有条件通过”(但条件非常苛刻)的测试报告时,这可能意味着软件质量存在严重风险。此时,切忌慌乱或强行上线,应遵循以下流程进行:
第一步:冷静分析,深入理解报告
召开报告解读会:立即组织项目核心干系人(甲方业务负责人、项目经理、开发负责人、测试方代表)召开会议。由测试方详细解读报告,重点说明:
导致“不通过”结论的关键缺陷是哪些。
这些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业务影响(例如:会导致数据丢失、资金损失、核心功能无法使用等)。
缺陷的分布情况(是集中在某个模块,还是遍布系统各处)。
第二步:定位问题根源,明确责任
进行缺陷根源分析:与开发团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高级别缺陷。是需求阶段不明确?是设计架构有缺陷?是编码规范执行不力?还是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差异巨大?
明确责任方:根据合同和项目协议,明确修复这些缺陷的责任方(通常是开发方/乙方)。
第三步:制定详细的补救行动计划
计划必须具体、可衡量、有时限。
缺陷修复计划:
优先级排序:根据缺陷的严重程度和业务影响,制定修复优先级(P0:立即修复,P1:24小时内修复,P2:本版本内修复等)。
分配任务:将高优先级的缺陷分配给具体的开发人员。
设定时间表:制定一个详细的修复时间表,并设定里程碑。
重新测试计划:
确定回归测试范围:不仅要对已修复的缺陷进行验证,还要评估受影响的功能区域,进行充分的回归测试,以防修复引入新问题。
与测试方协商:与第三方测试机构协商,安排下一轮的测试时间、资源和费用(通常重新测试会产生额外费用,需明确责任)。
第四步:执行、监控与验证
执行修复与测试:开发方按照计划修复缺陷,并完成内部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提交修复版本:开发方向测试方提交一个稳定的、包含所有修复内容的版本。
进行回归测试:第三方测试机构按照商定的范围,执行严格的回归测试。重点验证:
已修复的缺陷是否已正确关闭。
相关功能模块是否出现回归缺陷(即之前正常的功能现在出错了)。
系统整体稳定性。
第五步:根据结果做出决策
评估新一轮测试报告:
如果通过:万事大吉,项目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如:上线部署)。
如果仍未通过:需要回到第一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可能意味着项目存在更深层次的管理或技术问题。此时,甲方高层可能需要介入,评估是否继续投入、更换团队,甚至考虑终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