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专业完整的第三方软件验收测试报告,结构严谨、数据翔实、结论明确。不仅仅是一份“通过/不通过”的通知,是一份全面的质量评估档案。通常包含:
1. 报告摘要
测试结论:开门见山,给出明确的总体结论。
项目概述:说明被测系统的功能和本次软件测试的目的。
数据摘要:
测试用例总数、通过数、失败数、阻塞数、通过率。
缺陷统计:缺陷总数、按严重级别(致命、严重、一般、提示)的分类数量。
测试覆盖率:对需求的覆盖情况。
风险评估和建议:针对遗留缺陷,指出对系统上线和运营是否可能造成的风险,并给出建议。
2. 测试概述
测试背景:为何要进行此次验收测试(如:合同约定、项目进度等)。
测试目标:本次测试要验证的具体目标(如:验证核心业务流程的正确、验证系统性能是否达标等)。
测试范围:界定“测什么”和“不测什么”。可以列出包含的功能模块和排除的功能模块。
参考文档:列出编写本报告和进行测试所依据的所有文档,如《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计划》等。
3. 测试环境和配置
硬件环境:服务器、客户端的详细配置(CPU、内存、硬盘、网络等)。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浏览器等及其版本号。
网络环境:如适用,需说明网络拓扑或配置。
说明:此部分的详细程度是为了保证测试的可重现。
4. 测试方法和过程
测试策略:采用了哪些测试类型(功能、性能、安全、兼容性、易用性等)及其重点。
测试工具:使用了哪些自动化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缺陷管理工具等。
测试执行流程:描述从接收版本到完成测试的完整过程。
5. 测试执行的情况
测试工作量:投入的人数和天数、测试周期(起止日期)。
测试用例执行详情:以表格形式展示每日的测试执行进度。
缺陷按日统计图:通过折线图展示每日新增、关闭的缺陷数量,反映项目质量稳定趋势。
6. 缺陷统计和分析
缺陷总体概况:缺陷总数、状态分布(已关闭、待修复、重开、待验证等)。
缺陷级别分布:以饼图等形式展示各级别缺陷的数量和比例。致命和严重缺陷的数量是决定是否通过的关键。
缺陷模块分布:以柱状图等形式展示哪个功能模块的缺陷最多,帮助定位质量问题高发区。
缺陷根源分析:分析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如:需求理解错误、代码逻辑错误、设计缺陷等),为过程改进提供输入。
缺陷重开率:反映开发修复质量的重要指标,重开率过高说明修复不彻底或引入了新问题。
遗留缺陷列表:必须详细列出所有未修复的缺陷,包括每个缺陷的ID、标题、严重级别、可能的影响、以及计划解决时间。
7. 测试结论和建议
重申测试结论:上述所有数据和事实,再次给出正式结论。
质量评估:从测试方角度对软件产品的整体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改进建议:针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仅对产品本身,也可对开发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发布建议:明确给出是否建议上线的意见。
8. 附件
详细的测试用例执行记录。
所有缺陷报告的列表。
关键缺陷的截图或日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