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验收测试应完成哪些主要测试工作?
1. 测试准备与策划工作
这是所有测试活动的基础,旨-在确保测试有据可依、有条不紊。
需求与标准确认: 与客户共同评审并确认《需求规格说明书》、《用户故事》等文档,将其作为测试的基准。同时,明确验收所依据的标准(如国标GB/T 25000.51)。
制定验收测试计划: 编写详细的测试计划,明确测试范围、目标、资源(人、环境、工具)、进度安排、准入/准出准则。这是整个测试活动的纲领。
设计测试用例与数据: 根据需求设计覆盖所有功能点和业务场景的测试用例,并准备相应的测试数据。专业机构-如卓码软件测评会在此环节构建需求-用例双向追溯矩阵,确保每个需求都有用例验证,杜绝遗漏。
2. 测试环境搭建与验证
环境搭建: 配置与生产环境尽可能一致的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
环境验证: 确保测试环境稳定、纯净、可用,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测试结果失真。
3. 测试执行与缺陷管理
多维度测试执行: 根据测试用例,系统性地执行:
功能测试: 逐项验证功能是否正确实现。
业务流程测试: 模拟用户真实操作,进行端到端场景测试。
性能测试: 验证系统在压力下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及稳定性。
安全性测试: 进行漏洞扫描、权限校验等基础安全验证。
兼容性测试: 验证在不同浏览器、操作系统、设备上的适配情况。
缺陷全生命周期管理: 发现缺陷后,需详细记录(包括复现步骤、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截图日志等),并提交给开发方修复。之后需进行回归测试,验证缺陷已修复且未引入新问题。卓码软件测评会使用专业的缺陷管理工具(如Jira、禅道)跟踪每个缺陷的状态,直至关闭,形成完整闭环。
4. 测试总结与报告
结果分析与评审: 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缺陷的类型、密度、分布趋势,评估软件整体质量。
编制验收测试报告: 编写最终的验收测试报告,客观呈现测试过程、数据、缺陷分析和最终结论。报告-必须清晰、准确,并由测试方、开发方和用户方共同评审确认。
软件验收测试的合格标准有哪些?
验收测试的“合格”并非指软件完美无缺,而是指其在满足核心业务需求的前提下,风险可控,达到可交付上线的水平。合格标准通常是多维度、量化的,主要包括:
功能完整性标准
核心功能100%通过: 所有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的核心业务功能必须全部实现,且测试通过。
一般功能通过率高: 非核心功能的测试通过率通常要求达到95%以上。
业务流程畅通: 主要的端到端业务流程必须测试通过,无阻断性缺陷。
缺陷修复与遗留标准
致命/严重缺陷清零: 所有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核心功能无法使用的致命(Blocker)和严重(Critical)级别缺陷必须100%修复并验证通过。
一般缺陷修复率达标: 一般(Major)级别缺陷的修复率通常要求达到90%以上。
遗留风险可控: 对于同意暂时不修复的轻微(Minor/Trivial)缺陷,需经客户确认,并明确其影响范围和后续处理计划,纳入产品待办清单。
性能指标达标标准
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如页面响应时间、事务处理能力、并发用户数)必须达到需求或设计文档中明确规定的指标。例如,“系统支持1000用户同时登录,核心事务响应时间小于3秒”。
文档与交付物齐全标准
所有约定的交付物必须齐全、准确,包括但不限于:《验收测试报告》、《用户手册》、《安装部署手册》、最终版软件安装包/系统地址等。文档内容必须与软件实际功能保持一致。
用户确认标准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最终的用户或业务代表必须对测试结果表示认可,并在《验收测试报告》上签字确认。这意味着软件不仅通过了技术指标,更满足了业务期望。
软件验收测试合格标准是技术指标与商业决策的-结合。对于许多正式项目,一份由像卓码软件测评这样的具备CMA/CNAS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权威测试报告,不仅是判断合格与否的关键依据,更是项目顺利结项、尾款支付的重要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