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用的软件测试报告类型及用途
软件测试报告并非只有一种,根据测试目的和应用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常用类型:
软件产品登记测试报告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软件产品登记备案、申请软件著作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佐证材料,以及办理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是软件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的“出生证明”和享受税收优惠的凭证。
软件确认(验收)测试报告
主要用途:用于项目结题验收。通常由甲方(需求方)或第三方机构对乙方(开发方)提交的软件进行测试,以验证是否满足合同或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约定的技术要求。这是证明项目成功交付、达到预定目标的“毕业证书”。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主要用途:专项评估软件系统在特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关注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CPU、内存)等指标。常用于系统上线前的容量规划、性能瓶颈定位,以及在招投标中证明系统能支撑预期的业务压力。
软件安全性测试报告
主要用途:识别和评估软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风险。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方法,发现如SQL注入、跨站脚本、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这份报告是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要求、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提升产品安全性的“体检报告”。
二、 软件测试报告的内容构成
一份专业、完整的测试报告,无论何种类型,通常都会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以保证客观性、可追溯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报告概述
这是报告的“摘要”,让读者快速了解全貌。包括报告编号、被测软件的名称和版本、委托方和测试方、测试的起止日期,以及本次测试的主要目标和范围(明确测试了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是,没有测试什么。
测试摘要
以简洁的方式呈现测试的重要结果和结论。通常会汇总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如总数、通过数、失败数、通过率)、缺陷的统计(按严重级别分类)、以及最重要的——明确的测试结论(如“通过”、“不通过”或“有条件通过”),并给出是否建议上线的最后建议。
测试环境配置
详细描述执行测试时所处的“战场”环境。包括硬件配置(服务器、客户端)、软件配置(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版本)、网络拓扑结构等。这部分信息至关重要,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可重现性。
测试方法和过程
说明本次测试所采用的策略、工具和流程。例如,说明了是采用手工测试还是自动化测试,使用了哪些测试工具,测试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测试执行的整体流程是如何开展的。
详细测试结果和分析
这是报告的“血肉”,是最后结论的详细数据。包括:
测试用例执行详情:列出所有测试用例的执行结果,特别是失败的用例,需要描述失败的现象。
缺陷统计和分析:对发现的所有缺陷进行汇总,按严重程度(致命、严重、一般、提示)和功能模块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缺陷的分布趋势和主要产生原因。
性能/安全测试结果:对于专项测试,需提供具体的性能指标数据或已发现的安全漏洞列表,包括风险等级和修复建议。
遗留问题和风险评估
诚实、客观地列出所有未修复的缺陷。对于每个遗留问题,需要评估对系统的影响(风险),并说明后续的处理建议(如是否必须修复、修复时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