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常简称为"信创")领域的软件测试,主要目标是确保软件在国产化基础软硬件环境下的兼容性、安全性、性能及可靠性。测试要求通常比常规软件测试更为严格和具体。
主要测试项目
信创软件测试通常需覆盖以下几个主要项目:
功能和适配性测试
功能正确性:确保软件在信创环境下所有功能模块均能正常运行,业务逻辑符合预期。
专项适配测试:这是信创测试的国产化测试的环节,需要验证软件和指定的国产CPU(如鲲鹏、飞腾)、操作系统(如统信UOS、麒麟)、数据库、中间件等能够正常安装、协同工作并稳定运行。例如,在电力行业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对桌面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进行适配测试。
性能和效率测试
评估软件在信创环境下的处理能力、响应时间、吞吐量及资源消耗等主要指标。
针对云服务等基础软件,还衍生出"可信bench"(标准化性能测试基准)这类评估,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对信创云IaaS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性能进行可信度量。
兼容和稳定性测试
兼容性测试:检查软件能否在多种组合的国产软硬件环境中正常运行,并处理好和外部组件的接口调用。
稳定性测试:通过长时间高负载运行,验证系统在信创环境下的持续服务能力,发现潜在的崩溃或性能衰减问题。
安全性测试
此部分测试关注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在测试过程中,会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以确保系统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安全测试是信创测试中重要的测试,为了确保系统符合安全标准。
数据迁移测试(如适用)
对于适配改造类项目,如果涉及数据迁移,则需要验证旧系统数据向新信创环境迁移的完整、准确和一致性。
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进行信创软件测试时,遵循相关标准非常重要。目前,国家和各行业已发布多项标准和规范来指导测试工作。
通用基础规范:例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试规范》(T/HNCUA 004-2025),它规定了适配测试的策略、内容、方法和结果评判,是开展测试的指导性文件。
行业特定规范:各行业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更具体的标准。
电力行业:《电力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础软硬件测试方法》针对电力业务场景,规定了桌面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测试方法。
自然资源领域:《自然资源领域应用系统信创适配改造实施规范》为该领域应用系统的信创改造和测试提供了实施指南,测试优化阶段强调全面的测试流程。
专项测试标准:针对特定技术领域,也有相应的标准正在完善,例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云IaaS性能测试方法》系列标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 软件科技项目验收测试要求》等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规范。
测试流程
一个规范的信创软件测试,通常会遵循一个结构化的流程来执行,以下是主要阶段: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深入分析业务需求和信创环境特性,制定详细的测试策略和方案,中也包含风险评估。
环境准备:搭建纯净、可控的信创测试环境,硬件、软件和网络配置应尽可能和最终的生产环境一致。
测试执行和问题跟踪:依据测试用例执行测试,详细记录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跟踪管理,直至修复验证完成。在电力行业的实践中,通过多轮测试发现了多项问题并完成了治理。
结果评估和报告编制:全面评估测试结果,判断软件是否满足信创要求,并形成权威、规范的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