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性分类
软件兼容性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类别:
向前兼容与向后兼容
向后兼容:指软件的新版本能够支持并正确处理旧版本创建的数据或与旧版本组件正常协作。这是大多数软件的基本要求。
向前兼容:指软件的旧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或处理新版本创建的数据或功能。这是一个非强制性但能提升用户体验的特性。
不同版本间的兼容
这要求软件在多个版本的环境(包括测试平台、操作系统、依赖软件等)中均能稳定运行。在测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例如测试新版操作系统时面临海量存量应用),重要在于确定优先级,筛选出必须进行测试的重点软件组合。
标准与规范兼容
软件必须遵循其声称兼容的平台或行业所制定的标准和规范。这分为两个层面:
高级标准:宏观的、产品必须普遍遵守的原则和协议。
低级标准:涉及具体实现细节的技术规范。低级标准在实际开发和测试中往往更为重要和严格。
数据共享兼容
指软件能够与其他应用程序无障碍地传输和共享数据。这要求软件支持并遵守公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
兼容性测评指标
在具体的兼容性测试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来评估软件的质量:
操作系统兼容性
测试软件能否在目标操作系统(如不同版本的Windows、macOS、Linux及移动端iOS、Android)上正常运行。理想状态是软件具备良好的平台无关性。
异构数据库兼容性
对于依赖数据库的软件(如MIS、ERP、CRM),需测试其是否支持连接和操作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如Oracle、MySQL、SQL Server),是直接支持还是需要通过转换工具实现。
新旧数据转换能力
当软件升级导致数据格式变更时,需要测试其是否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迁移工具,确保用户的历史数据能够被正确继承并在新格式下可用。
异种数据兼容性
评估软件是否支持导入、导出和处理行业常用或相关的数据格式(如Excel、CSV、XML等),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
应用软件兼容性
主要考察两方面:
依赖关系:软件运行需要哪些特定的第三方应用或组件的支持。
共存性:与系统中其他常用软件一同安装和运行时,是否会发生冲突,导致自身或其他软件功能异常或崩溃。
硬件兼容性
测试软件是否对运行硬件环境有特殊要求或存在隐性依赖,例如对特定型号的计算机、显卡、声卡、网卡、打印机等。需确保软件在目标硬件配置下功能正常且性能稳定。
兼容性测试的重点在于首先精准定义测试环境(包括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及共存软件等),然后基于此环境制定详尽的测试方案,最后系统性地执行测试并评估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软件,各项指标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