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应用测试的内容(测什么?)
测试内容涵盖了软件质量的各个方面,确保软件从内到外都符合要求。通常分为功能性测试和非功能性测试两大类。
1. 功能性测试
验证软件的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正确实现。
业务逻辑测试:验证核心业务流程是否正确,如用户从登录、操作到退出的完整流程。
界面测试:验证用户界面(UI)的布局、元素、颜色、字体等是否符合设计稿,是否美观、易用。
数据与数据库测试:验证用户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被处理、存储和检索,检查数据库的完整性、一致性。
错误处理测试:验证软件在操作错误、数据异常等情况下,是否能给出清晰、友好的提示信息,并且不会崩溃。
兼容性测试:验证软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软件兼容性:如在不同操作系统(Windows, macOS, Linux)、不同浏览器(Chrome, Firefox, Safari)上的表现。
硬件兼容性:如支持不同的分辨率、移动设备型号等。
安全性测试:验证软件能否抵御安全威胁,保护数据。
常见测试点:权限控制、SQL注入、跨站脚本(XSS)、数据加密、会话管理等。
2. 非功能性测试
验证软件在各种条件下的表现性能如何。
性能测试:
负载测试:在正常和峰值负载下,检查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
压力测试:在极端负载下,检查系统的崩溃点和恢复能力。
稳定性/耐力测试:在长时间运行下,检查系统是否存在内存泄漏、性能下降等问题。
易用性测试:从用户角度评估软件是否易于学习、使用,交互设计是否合理。
可靠性测试:验证软件在指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无故障运行的能力。
可移植性测试:验证软件是否能够轻松地从一个环境迁移到另一个环境(如从Windows服务器迁移到Linux服务器)。
二、 软件应用测试的方法(怎么测?)
测试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阶段进行划分,它们与测试内容是交叉进行的。
1. 按测试阶段划分(测试生命周期)
这是最经典的V模型分类,对应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
单元测试:针对软件中最小的可测试单元(如一个函数、方法、类)进行测试,通常由开发人员完成。
集成测试:将多个单元模块组装后,测试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在完整的、集成好的系统上进行测试,验证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是否全部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测试内容都在此阶段执行)
验收测试:由最终用户或客户进行的测试,目的是确认软件是否满足合同要求,可以交付。通常包括:
Alpha测试:在开发环境下,由模拟用户进行。
Beta测试:在真实用户环境中,由真实用户进行。
2. 按测试对象是否可见划分
黑盒测试:测试者只关心软件的输入和输出,不了解内部代码结构。主要用于测试功能和部分非功能需求。
白盒测试:测试者基于内部代码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检查代码路径、分支、条件等。主要由开发人员进行,用于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灰盒测试:介于黑盒和白盒之间,测试者了解部分内部结构,但测试仍基于外部行为。
3. 按测试执行方式划分
手动测试:由测试人员逐步执行测试用例,观察结果。优点是灵活、适合探索性测试和易用性测试;缺点是重复劳动效率低。
自动化测试:利用脚本和工具自动执行测试。优点是高效、可重复、适合回归测试和性能测试;缺点是初期开发成本高,不适用于频繁变动的UI。
4. 其他测试方法
回归测试:在软件修改(修复缺陷或增加新功能)后,重新执行之前的测试用例,确保修改没有引入新的错误或导致其他功能失效。
冒烟测试:在对一个新版本进行大规模测试之前,先进行基本功能测试,确认软件“冒烟”(基本可用)后才进入详细测试。
探索性测试:依赖于测试人员的经验、知识和直觉,而不是预设的测试用例。它更像是“边学习、边设计、边执行”的测试。